免费股票配资
尽管印度在与美国的贸易谈判、与巴基斯坦发生的军事冲突中都没能讨到便宜,但该国政界正为其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四大经济体而狂欢。
印度总理莫迪最近宣称," 2014 年 5 月 26 日,我第一次宣誓就任总理时,当时印度的全球经济排名为第十一位。而我们现在已经超越日本,排名第四。这对我们所有人来说都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
印度官方智库"印度国家转型委员会"首席执行官苏布拉马尼亚姆在 5 月下旬的一场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印度经济体量已增长至 4 万亿美元,仅次于美国、中国和德国。"这不是我的数据,而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公布的。"他认为,目前的世界格局有利于印度的经济发展,"如果坚持目前的计划,未来两年至三年内,我们将成为第三大经济体"。
非营利组织 EGROW 基金会首席执行官兼创始人查兰 · 辛格认为,印度成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是一个伟大的成功故事。"我们应向总理表示祝贺,因为我们遵循了他强有力的政策——他要求各邦齐心协力,争取在 2047 年使印度成为发达国家。"
然而,上述信心满满的言论却遭到各界质疑。印度经济的真实体量究竟如何,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
印度为何着急宣布?
尽管苏布拉马尼亚姆用 IMF 的数据加以佐证,但庆祝还是来得太早。IMF 是以财年为基础计算印度的经济数据,而日本等一些国家则遵循日历年。
根据 IMF 今年 4 月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印度 2025 财年的国内生产总值预计为 41870.17 亿美元,略高于日本 2025 日历年的 4.186 万亿美元。即便如此,印度也要等到 2026 年 3 月才算在 GDP 上超越日本。
◆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25 财年印度将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
苏布拉马尼亚姆的同事、印度知名经济学家维尔马尼率先发起质疑。他直言,印度尚未成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我相信,这将在 2025 年年底实现。但我们需要全年 12 个月的 GDP 数据才能证明这一点。在此之前,这仍然只是预测。"
美国兰德公司亚太政策中心主任多萨尼则称,印度对货币的管理比日本更严格。"从现在起到 2026 年 3 月 31 日,日元对印度卢比升值哪怕只有 1%,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日本的 GDP 仍将高于印度。"
"应该说,印度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四大经济体毫无意外,只是时间问题。"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南亚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李红梅向《凤凰周刊》表示,"但在国际权威机构尚未正式宣布前,印度‘先发制人’急着宣布‘战果’,主动塑造舆论叙事,实则出于政治宣传的需要。"
李红梅分析称,印度此举一方面是为它在这次与巴军事对决中的失利"挽尊",同时向国内外传递出在莫迪领导下,国家无论在军事、外交以及经济领域都取得"伟大成就",以此凝聚人心和重塑信心。
另一方面,这也是为印美贸易谈判增加筹码。"目前印美贸易谈判还差‘临门一脚’,谈判结果敲定前宣布印度的经济成就,有助于提升美国对印度的经济信心,同时也能提高对美谈判筹码。"李红梅说。
尽管无法确定印度是否已成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但该国经济在过去 10 年确实取得了显著成绩。
2014 年,印度经济体量仅为 2.04 万亿美元,但不到十年,它便从第十一位赶超法国、英国等发达国家,在 2021 年跃居全球第五。其间,印度经济体量增长了两倍,背后推动力是年均 6.2% 的 GDP 增长率,此增速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拔得头筹。
诸多机构预测,未来几年,印度仍是经济增长最快的主要经济体之一。其中,IMF 预测,印度将在 2025 年和 2026 年分别实现 6.2%、6.3% 的经济增速。相较之下,IMF 预测的全球经济增长率要低得多,2025 年为 2.8%,2026 年为 3.0%。
孟买大学国际关系与战略研究学院助理教授布山向《凤凰周刊》表示,未来几年全球经济增长率预计将放缓至 2% 左右,"而即便面临美国的关税战免费股票配资,印度的经济增速也仅是放缓 0.3% "。
与此同时,印度国内的营商环境也取得明显进步。国际管理发展研究所发布的数据显示,印度在全球竞争力的排行榜上从 2014~2015 财年的第 71 位稳步提升至 2023~2024 年财年的第 39 位。而从 2014 年至 2020 年,印度在世界银行的营商便利性排名中从第 142 位上升至第 63 位。
"由于持续的高速经济增长、庞大的国内市场规模和全球首屈一指的人口体量,印度经济的发展潜力和发展空间较大,越来越受到国际投资者青睐,成为全球热门投资地。"李红梅坦言。
经济高速增长背后
印度经济发展的背后是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李红梅解读说,从内因来看,这与印度政府过去十多年的经济改革举措息息相关。莫迪连续执政到第三任期,确保了相关经济施政纲领行稳致远,政策得以延续。"他奉行积极的经济外交政策,与各方交好,努力从欧美、日本、中东等国家和地区吸引投资,扩大对外贸易等。"
从外因而言,在美国对华全面战略竞争背景下,印度被西方视为替代中国产业链、供应链的战略选择,这与印度期望替代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中心地位不谋而合。因此,印度经济发展迎来"战略机遇期"。"未来一段时间,外资带动内资驱动印度经济增长的格局仍将延续。"李红梅说。
在布山看来,印度经济发展与美国或巴基斯坦等域外因素无关,GDP 实现显著提升的背后是该国消费、购买力以及农村经济活动的增长。他解释说,印度经济发展的潜力在于电子、汽车、制药、IT 行业和清洁能源等新兴行业,以及该国人口很大一部分处于适合工作的年龄,"平均仅 34 岁"。
"过去十年来,我见证了基建、公共设施、生活水平、工人阶级购买力等各个方面的迅猛发展。印度发展的步伐不断加快。"布山说。
在印度经营物流公司的中国商人王方柱认为,印度经济快速增长与政府的政策有很大关系。在他看来,莫迪政府 2017 年开始在全国推行货物和劳务税改革,为国家经济腾飞打下了坚实基础。改革前,印度的税制非常复杂,中央、邦和地方三级政府分别征收不同的流转税。这种不规范的税制造成市场分割严重、纳税程序繁琐、征管效率低下,极大阻碍了印度国内商品的自由流动与公平竞争。
"之前,我们的物流车辆要频繁停靠检查站,排队等待交税登记。这不仅增加了成本,还严重限制了物流速度。"王方柱告诉《凤凰周刊》,"推行 GST 后,我们的运输时间减少了 20%,从德里到孟买所花的时间起码快了七八个小时。"另外,在王方柱看来,莫迪政府加强基建、完善产业链以及提升本土制造业的计划,同样为国家的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这放在过去不敢想象。2013 年,由于财政赤字高企、通胀严重、经济增长疲软等硬伤,印度一度与南非、巴西、土耳其和印尼被摩根士丹利的经济学家称为"脆弱五国"。
2023 年,王方柱重回印度工作,他发现与十年前相比,印度起了大变化:电子支付已非常普遍,同在中国无异,从打车到路边小摊购物均可使用;共享单车、新能源汽车也在街头出现。"尽管印度的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远没中国建设得快,但也陆续在建。"王方柱说。
李红梅最近一次访印是 2024 年 4 月,她观察到印度青年普遍朝气蓬勃,对国家的未来发展充满信心和希望。此外,德里市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越来越现代化,通往机场的高速路有了实质改善,当地人的环境治理和城市发展意识也在显著提升。
"穷人最多的第四大经济体"
尽管印度经济体量将超过日本,专家们仍警告说,不要将其作为衡量经济实力的唯一指标。
法国外贸银行亚太区首席经济学家艾丽西亚表示,根据 IMF 的预测,即便印度超过日本,其差距也不足 10 亿美元,对 GDP 而言,这是极其微小的数额。"仅看 GDP 规模,不足以衡量印度的经济发展水平,人均 GDP 和收入分配才是优先事项。"
◆印度经济 25 年来的变化。来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李红梅认为,在看"体量"的同时更应关注"质量"。由于人口基数大、脱贫攻坚任务艰巨、经济基础薄弱,印度当前的人均 GDP 仅为 2880 美元,尚未进入全球前 100 名,而中国和日本分别是 13690 美元和 33960 美元。
"作为人口第一大国,印度能否把‘人口红利’转化为‘人才红利’是关键,否则庞大的人口数量将稀释印度经济增长所带来的收益。"李红梅指出,在人工智能与新兴科技革命时代,只关注人口数量而忽视质量,容易导致人口体量成为该国经济发展的"战略负资产"和"包袱",尤其在人工智能高速发展背景下。因此,即便印度的经济体量超过日本,也仅仅是"量变",而未引起"质变"。
对于政府的高调宣传,印度裔企业家、电子邮件系统 Hotmail 共同创始人沙比尔 · 巴蒂亚表示质疑。"没有收入分配的增长只是变相的通货膨胀。"他发布的一则视频显示,流经新德里的亚穆纳河污染严重,由于排水系统不畅,水面覆盖大量白色有毒泡沫。巴蒂亚反问道,"我们的 GDP 超过了日本 …… 但你能从口袋里感觉到吗?"
根据《2022 年世界不平等报告》,印度最富有的 1% 人口拥有该国 40% 以上的财富,底层 50% 的人只拥有 3%。从收入而言,前 10% 富裕阶层的收入占到全体国民收入的 57% 以上。如果将最富有的 1% 这部分人排除,印度的人均 GDP 恐怕会大幅降低。
印度知名作家、政治活动家卡比尔因此讽刺称,"我们将成为世界上穷人最多的第四大经济体。"
印度渴望弯道超车
尽管在经济上与中美存在较大差距,但印度政客早就将这两国锁定为自己最主要的竞争对手。
安得拉邦首席部长奈杜表示,虽然印度已是世界第四大经济体,但与美中这两个顶级经济体的竞争才刚开始。"中国经济体量是我们的四倍半,美国为七倍。我们应该做好准备。"
中美贸易战让不少印度政客看到弯道超车的机会。他们认为美国发起的贸易战势必会影响到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经济体,但印度却可从中受益,其中苹果手机在印度的增产就是很好的证明。苏布拉马尼亚姆直言,在不断变化的贸易动态以及不确定的地缘格局当中,印度越来越被视为全球价值链中的可靠选择。
技术市场分析公司 Omdia 的数据显示,今年 3 月和 4 月,印度出货到美国的 iPhone 数量均超过中国。4 月从印度出货到美国的 iPhone 数量增长约 76%,达到 300 万部——而中国同期的数量仅为 90 万部。
不过,印度的外贸前景依然乌云密布。4 月的帕哈尔加姆恐袭事件将其推入与邻国巴基斯坦的武装冲突,使其作为全球企业投资目的地的信誉蒙上阴影。随后,由于中美在瑞士的贸易谈判取得突破,印度渴望立刻替代中国的愿景突变渺茫。
特朗普 5 月中旬出访中东时表示,他已向苹果公司首席执行官库克提出,不希望其在印度生产产品。他还撂下狠话,称在美国境外制造的智能手机,无论在印度还是其他地方,苹果公司必须向美国支付至少 25% 的关税。
原本被看好的美印贸易谈判,也迟迟无法交卷。印度是最早与美国展开贸易谈判的国家之一,特朗普第一任期负责对印贸易谈判的首席谈判代表林斯科特曾说,在美国的贸易伙伴中,印度是排在首位的。但到了 5 月上旬,印度依旧处于排队状态,美国却突然与中国开启谈判,并已同英国达成协议。
5 月 12 日,印度突改往日软弱态度,向世界贸易组织提议拟对部分美国商品加征报复性关税,以此回应美国对印度钢铝产品征收的 25% 关税。
美国商务部长卢特尼克 6 月 2 日说,他对美国和印度达成贸易协议的前景非常乐观,并称双方可能会在 7 月加征关税的最后期限前达成协议。卢特尼克说,作为首批达成协议的国家,印度可能会获得更有利的条款。
尽管印度经济处于增长态势,但增速出现放缓苗头。2024-2025 财年,印度经济增长率为 6.5%,与上个财年的 9.2% 相比明显放缓。2025 年第一季度,印度经济增长率为 7.4%,与上年同期的 8.4% 相比亦有所降低。
李红梅认为,印度经济当前面临结构性挑战,该国制造业发展不足。她直言,制造业发展程度严重影响一个国家的工业化程度,但莫迪上台以来,印度制造业对 GDP 的贡献率不升反降——从 2014 年的 17% 降到目前的 13% 左右。当前,农业、科技服务业、商业外包、地产业、金融业等是该国经济的主要增长点。
"基础制造业,尤其劳动密集型制造业是吸收就业的关键,其发展不足让印度长期面临‘有增长无就业’的困境。"李红梅说,"尽管印度政府从 1980 年代末开始培育高科技与计算机这类知识密集型产业,但吸纳就业人口有限,因为该国劳动力多数是受教育程度低、低技术型的。"
面对挑战,李红梅认为,印度应加强对基础制造业的投入,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吸纳就业人口;同时提升社会的整体福利水平,将经济发展红利惠及全社会,解决消费内需不足的问题,避免有增长无发展。"在对巴关系上免费股票配资,印度应寻求新的战略稳定,避免战略冒进和冒险,为国内经济发展创造一个稳定和平的周边环境。"
冠达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